在讲解中收获感动和力量
回望十三载的纪念馆宣教工作经历,深感自己的角色是历史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者。我把对和平和生命的感悟融入讲解中,为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作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从业以来,以下几组数字总会让我在讲解时热泪盈眶:30万遇难者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定性的核心数字,刻于纪念馆“灾难墙”之上,象征着民族苦难的集体记忆;纪念馆“12秒流星装置”以每12秒一颗流星划过象征大屠杀期间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遇难,让屠杀的密集与惨烈具象化;国际友人建立的25个国际安全区庇护超25万中国难民,见证了黑暗中的文明微光;28名战犯的审判以及长达1218页的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书,体现了历史正义的追索。
这些数据以“纪念碑”的形式,将抽象的历史苦难转化为可感知的集体创伤记忆,警示着人们文明不可逾越的底线。
除了数字,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的见证者,尤其是那些以笔为刀,“刻”下真相的幸存者。其中,葛道荣老人令我最为动容。当年,10岁的葛道荣和家人逃进安全区,在尸山血海中得以幸存。后来,他将亲身经历整理成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取名《铭记历史》。退休后,他来到纪念馆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讲述这段历史。老人去世后,宣讲历史的重任在他家四代人当中接续传承。
在讲解过程中,我常常收获感动和力量。刘健芝和祁恩芝夫妇是纪念馆的常客,从1994年以来,他们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图片2万多张。2018年公祭日前夕,两位九旬老人再次来到纪念馆。这一次,我们特意设置了一个互动环节,在魏特琳女士的雕塑前,请祁奶奶为现场的观众诵读《魏特琳日记》节选。祁奶奶平缓低沉的诵读,让现场的不少人泪流满面。
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份史料,都承载着人类的真实记忆。最真的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前行。多一个人记住历史,就多一份传承的力量。希望更多志愿者、更多爱好和平的人和我们一起,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故事讲下去,共同守望历史、捍卫和平、创造未来。
(本报记者苏雁 本报通讯员倪恺彬采访整理)
-
镇安县新城社区文明实践站:共赴孝老生日会传递文明新温度
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杨丽华 赵辉芳 文/图)4月2日,镇安县新城社区滨河佳园小区爱心餐厅内张灯结彩,14位银发寿星齐聚一堂。新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镇安县老龄工作委员会精心策划的"温情相伴 共庆寿辰"孝老生日会在此举行,用一场充满仪式感的集体庆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写下温暖注脚。细节处彰
-
人民日报讲述英烈故事:那年,英雄正年轻
原标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那年,英雄正年轻远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易县狼牙山景区管委会供图官兵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进行纪念活动。刘须连摄“八女投江”群雕。本报记者 郭晓龙摄四行仓库旧址修复还原的弹孔墙。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供图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
-
在讲解中收获感动和力量
回望十三载的纪念馆宣教工作经历,深感自己的角色是历史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者。我把对和平和生命的感悟融入讲解中,为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作出自己微小的贡献。从业以来,以下几组数字总会让我在讲解时热泪盈眶:30万遇难者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定性的核心数字,刻于纪念馆“灾难墙”之上,象征
-
东湖评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近日,2025年湖北省“红领巾讲解员”大赛在省团校落下帷幕。参加活动的66名少先队员中,近半数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为场景,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诉说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这些从红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火种,在青少年心中点燃着信仰之光。荆楚大地从来不缺红色印记。武昌
-
试运营中!桂林新文化场馆+2
4月1日,桂林市阳朔县孙中山先生下榻处与徐悲鸿故居纪念馆历时四个月的修缮工程圆满竣工,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孙中山先生下榻处徐悲鸿故居纪念馆据了解,试运营期间,两馆每日开放时间为09:00至21:00,后续将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与服务功能。此次修缮之后亮点突出,徐悲鸿故居原貌复原展陈,重现历史风貌,展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