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1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三重转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21:00:00    


  《内蒙古日报》(2025年4月5日1版)。


  地处祖国最北端,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春来得晚一些。4月初,莽莽群山中,遮天蔽日的森林还覆盖着积雪,交错纵横的河流还在封冻。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同被誉为“地球之肺”。它维系着黑龙江、嫩江水系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也支撑着整个东北地区工、农、牧、渔等产业的命脉,是维持生命的粮仓与水源。


  这里,曾经万千栋梁出林海,这里,如今护林植绿筑脊梁。回望,2015年3月3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挂斧停锯”,结束了长达63年的伐木历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停伐10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兴安岭写下壮美绿色诗行,诠释着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担当。


  这是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云雾林海风光。(内蒙古森工集团供图)

从伐木工到守林人,续写青山不老的传说


  电锯的轰鸣声划破山林的寂静,只十几秒钟,一棵歪斜生长的树便应声倒地。


  “这棵树是斜的,影响其他树的生长,必须清除掉。”3月28日,根河森工乌力库玛管护中心上央格气施业区,姜建国正在进行的是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业,将林子里的枯死木、病腐木清除掉,为健康的树留下生长空间。姜建国边说着,不停手里的活计。林子里,前一天伐倒的树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他和工友边作业边吃力地将它们归堆,然后捆绑到一起,再用拖拉机拖到路上。


  此时,刚过7点半,林间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天气预报零下十几摄氏度,林子里的体感温度更低一些。姜建国和工友蹚在及膝深的积雪中,穿着并不厚,头上却冒着热气。“干活时会不停地出汗,所以衣服穿得比较薄。不能停,停下来会很冷。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摄氏度,阴坡的雪及腰深。”从姜建国的只言片语中,能拼凑出很多信息。


  从2024年12月14日进山至今,已经过去100多天。除了过年回家休息几天,姜建国和工友们一直在山里作业,干完一个点儿再转移到下一个点儿。


  “再有一两天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业就结束了,林区进入防火戒严期,我们就要进山巡护、组建防扑火队了。”春季防火、5月份顶浆造林、夏秋季防病虫害、冬季森林可持续经营采伐作业,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今年58岁的姜建国是林二代。从1987年上班至今,38年里,他有28年在砍树。


  当得知停伐的消息,他既高兴又沉重。高兴的是,大规模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野生动物消失,这片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的林子是时候该休养生息了。沉重的是,不砍树,咋过活?


  身份转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放下斧锯变身“森林卫士”,依然是与林子打交道。“每天进山巡护,看有没有毁坏树木、野生动物受伤、发生森林病虫害等情况。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这片林子。”姜建国说,他已经与林子融为一体,偶尔放几天假,他吃不下睡不香,一回到林子,立刻又“满血复活”。


  林子一年四季离不开人,姜建国就一年四季离不开林子。爱人做手术,他在林子里,女儿结婚、生子,他也在林子里。一晃眼就是近40年。


  “退休后,我要带着老伴儿去看看天安门,看看大海,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女儿工作的城市帮忙带外孙。”姜建国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也更为珍惜所剩不多与林相伴的日子。


  从姜建国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大兴安岭的影子,无论国家建设需要还是生态屏障建设需要,都选择竭尽所能奉献。


从木材生产到生态建设,实现和谐共生的跨越


  距离作业点50多公里处,“挂斧停锯”纪念木质台历静静矗立在林间。多年来,姜建国时常会来这里转转。


  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纪念台历的一边,10年前最后伐倒的那棵树还是原来的样子,而旁边当初与它差不多直径的树,已经粗了一圈。


  变化,寂静无声,又震耳欲聋。据统计,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停伐10年间,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加到10.29亿立方米,增加近三成。野生植物由1848种增加到1937种、野生动物从390种增加到439种。


  “以前拉木材溜光的小道,现在天然生长的小树已有一人高,把路都‘封了’。干涸的河流又有了水,过去一度消失的狍子、野兔、熊等野生动物也回来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伐木工到守林人,姜建国亲历了这片山林的变化,也见证了其从木材生产为主到生态优先的时代跨越。


  195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拉开开发建设的序幕。到2015年全面停伐,累计为国家提供了2亿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直接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


  那时,尽管开发是主业,但林业人深知位于祖国北部的这片森林的重要生态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起,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就开始了边采边育、采育结合的历程。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林区坚决落实木材产量调减,直到2015年全面停伐,又义无反顾地扛起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从木材生产到生态建设,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忠诚担当。


  停伐后第一件事,就是保护好林区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各类资源。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各类自然资源实行分区管理,核心区严格禁止人为活动,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干扰。截至目前,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95.46万公顷,占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1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林草湿资源保护管理过程中,林区在严守生态红线、保证林缘不后退的基础上,先行先试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通过森林抚育、修复,实现森林可持续生长,提高森林质量,为国家全面推开试点模式总结经验。


  当资源管护成为主责主业,成千上万名林业工人分散到林区的各个角落,成为林子的专职守护人。


  “我们建立了专职管护队伍,形成了森工公司、林场、管护站三级管护体系,逐级落实管护责任,层层签订森林管护责任书。”内蒙古森工集团资源管理部副部长王伟达说,截至2024年底,林区有效管护林地面积14298.01万亩,管护责任落实率达100%。


  通过停伐、管护、抚育、人工造林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年增长量持续提高,碳汇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从生态资源到经济价值,转型发展“借绿生金”


  停伐纪念木质台历不远处,是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旧址。雪地上和展棚里,绞盘机、拖拉机等木材生产工具和工人生活用具,无声地讲述着森林里过去的故事。


  10年前那场轰动的停伐仪式就在这里举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感受森工文化、旅游观光的打卡地。


  “不砍树,咋过活?”2015年全面停伐的焦虑清晰如昨。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作为原517工队队长,董永胜带头找出路。将生活区原有帐篷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示范点。多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实现产值100多万元,旅游季节职工月均增收3000元。过去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517工队,一举成为根河森工公司转型发展的响亮名片。


  从砍树卖木材到种树护林,“挂斧停锯”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求迫在眉睫,转型势在必行。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宝库,蕴藏着无穷的价值。内蒙古大兴安岭更是重要的“菜篮子”“果篮子”“花篮子”“药篮子”。


  发挥资源优势借绿生金。森工集团以林粮、林果、林蔬、林药、林水、林菌为依托,打造内蒙古优质森林食品聚集区,推出“蒙汉王”“诺敏山”“冷源”“冷极”等知名品牌,开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2024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实现林下产品收入6922万元,同比增长19.7%。生态资源真正成为绿色财富。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作为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存储的二氧化碳总量稳定在17.2亿吨以上,发展碳汇优势突出。


  从2014年开始,森工集团就抓住林业碳汇的风口,在通过森林抚育、植树造林提升碳汇潜力的同时,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积极开发碳汇产品,累计销售碳汇产品超过6000万元,努力蹚出一条森林生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兴安岭的绿色红利持续释放——林区的美味、林区的美景、林区的文化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丰富的旅游业态、精品的旅游线路、专业化合作运营模式,持续擦亮内蒙古大兴安岭旅游品牌。2024年,森工集团累计接待游客74.46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7050万元,同比增长62%,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创历史新高。


  从经历转型阵痛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用10年时间,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美编:刘坤

主编:王亚男 监审:李金田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都毕力格

相关文章
  1. 停伐1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三重转变

      《内蒙古日报》(2025年4月5日1版)。  地处祖国最北端,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春来得晚一些。4月初,莽莽群山中,遮天蔽日的森林还覆盖着积雪,交错纵横的河流还在封冻。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同被誉为“地球之肺”。它维系着

    0 2025-04-05 21:00:00

  2. 市委书记暗访被拦车

    发现个别群众偷带违规祭祀用品准备上山,孙晓晖当即上前制止;行至检查卡口时,工作人员拦下车辆检查,孙晓晖十分高兴……据辽宁省东港市政府网站消息,4月4日,市委书记孙晓晖、市长迟长春分别深入部分乡镇,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东港市委书记孙晓晖(右)暗访检查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为丹东市所辖县级市,是全国

    0 2025-04-05 09:43:00

  3. 第一视点丨一封春天的来信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淙文 纪驭亚4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畔,同干部群众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

    0 2025-04-05 07:12:00

  4. 仁怀市鲁班街道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又是一年清明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明祭扫新风尚,重温红色历史,赓续革命精神,近日,仁怀市鲁班街道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鲁班街道组织党员干部到鲁班烈士陵园、黄家田红色美丽村庄参加清明祭扫活动,通过集体默哀、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缅怀先辈,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哀思和崇高

    0 2025-04-03 17:28:00

  5. 超大型油轮在洋浦顺利靠泊 洋浦海事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安全畅通

    南海网4月3日消息 (记者 王小畅 通讯员 刘湛哲 王清源)3日上午,洋浦港碧波荡漾。在洋浦海事局“海巡11502”轮的全程护航下,一艘载运20万吨进口原油的“AGNETA PALLAS Ⅲ”号超大型油轮在海南炼化1号泊位原油码头顺利完成靠泊作业。此次重点物资运输保障行动,为海南自贸港炼化产业链平稳

    0 2025-04-03 13: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