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惦记!新余乡村教师姜志勇坚守讲台39年 用心用情教书育人入围“中国好人榜”
3月30日,在新余市渝水区良山中学初三(2)班的教室里,56岁的数学教师姜志勇将学生的作业本靠近鼻尖,用左眼逐字审阅,并进行批改。11年前,他的右眼因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但他仍坚持每天手写教案,就像39年前刚踏上讲台时那样。
多年来,他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教育每一个孩子。为了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他常常会换位思考,如同他写在教案扉页的誓言,“这就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这个孩子。”
2024年,这位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入围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姜志勇和学生在一起(图/受访单位提供)
“这就是我的孩子”
1986年秋天,18岁的姜志勇考虑到教师是个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可以帮助家庭减轻负担,便毅然背着帆布包,去乡村当教师。
最初的选择带着对现实的考量,而教育情怀,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萌芽。
“农村娃读书不容易,我也是从泥土地里走出来的,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姜志勇坦言,最初没想过“扎根”“奉献”这些词,只是觉得“教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就是对得起学生喊的那声‘老师’”。
良山中学是山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所在地区有很多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住校生们看姜志勇的眼神,像在凝望家长。“我出身于农村,深知留守儿童的处境。那些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的乡村孩子,尤其是就读在寄宿制学校的,更需要我们倾注温暖与陪伴。”他语重心长地说。
“这就是我的孩子”,这句没有豪言壮语的自勉,成了姜志勇大半生的注脚。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姜志勇坚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家访。他走遍学校周边村庄,走入每一名学生家中,与家长深入沟通。在班级内组织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树立理想。
“老师,感谢您对我的谆谆教导。如今,我也成为了‘您’。以后我会像您一样,全心全意、满怀爱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姜志勇在教师节时收到的一条来自学生的短信。
据了解,这名学生曾一度因家庭变故而产生厌学情绪,姜志勇在得知后,多次登门家访。在姜志勇的耐心劝导和悉心关怀下,这名学生重拾了学习的信心。如今,这名学生也和姜志勇一般,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信其师才能信其道”
“信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姜志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农村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值得信赖的引路人。他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课堂上,姜志勇是出了名的“严师”,作业本上的错题必须工整订正,几何证明题少写一步推导就打回重写。
对学生严厉,对自己亦如是。
2022年,渝水区数学教师解题大赛现场。面前的几何题让年轻教师们皱起眉头,姜志勇大脑飞速运转,寻找解题思路。交卷时,他的草稿纸画满了废弃的图形,铅笔印子深得能划破纸页。红榜贴出,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获得了第一名。
“我只是个纯粹的老师,”他说,“不打牌、不赴饭局,就爱琢磨怎么把题讲透。”
在他看来,比赛不是为了名次,而是老师也需要像学生一样,不断解题、不断学习。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钻研,让他带的班级数学成绩成为乡镇教育的“传奇”。
严厉的外表下,是姜志勇细腻如春雨般的关怀。初二升初三时,一名同学的数学成绩仅40分,自卑如影随形。但姜志勇却从未放弃,每次这名同学有进步,姜志勇都会在全班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一年后,中考数学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曾经畏缩在教室角落的女孩,以101分的成绩完成“逆袭”。
“姜志勇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且教育教学有方法,每年他带出来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在全区都是遥遥领先。”良山中学校长姚建华说。
师生的“双向奔赴”
在良山中学的教师办公室,56岁的姜志勇与年轻教师并排而坐,两人手中的教案本上,同样写着“这就是我的孩子”。
在39年的教学生涯中,姜志勇目送了无数农村娃走出大山。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也会走进大山,成为像姜志勇一样的“引路人”。
每年都有8名左右毕业生从师范学校来到良山中学实习,不少青年教师的家长曾是良山中学的学生,形成了教育闭环。一位正在实习的师范生发现,其母亲的初中作业本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姜志勇的批注。如今,她带着母亲的笔记本走进母校课堂,用同样的耐心指导学生。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这种乡村教育的“代际传承”显得尤为珍贵。
2014年,姜志勇遭遇一场意外,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先后经历5次手术均告失败。他本想瞒着学生,可消息还是像山风一样传开了,学生陆续从外地赶来。“本来不打算告诉他们,结果他们抱着鲜花,提着水果挤满了病房。”回忆起那个场景,姜志勇的声音里仍带着暖意。学生们自发组织轮流陪护,有人帮他打饭、读课本,狭小的病房成了临时课堂。
“‘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是我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一句话。他们不是因为我教得多好,而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放在心尖上。”当年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瞬间,在病床上化作学生们递来的一杯温水、一束鲜花,让他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爱与信任的循环生长。
“像蒲公英一样传递希望”
“病痛可以侵害我的肌体,但不能摧毁我对工作的责任。”虽然眼疾最终导致右眼失明,但他从未因眼疾影响教学工作,而且一直坚守在毕业班这个阵地。
“当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姜志勇想了一会儿,给出了两个必选项。
“第一,‘静下心’学好专业知识。”作为老教师的姜志勇,从不曾懈怠。他积极向年轻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反复研讨新教材,大量阅读中外教学刊物,认真做好笔记,转变教育观念。他经常组织同科教师探讨教学,交流体会,尝试新教法,并将好的做法、经验不断总结推广。
“第二,要有一颗‘爱心’。”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缺的不是解题技巧,而是被当作“自己孩子”的惦记。30多年来,姜志勇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长期负责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研组工作。他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备课、做题以及和学生交流上。“教育不是打卡上班,是像蒲公英一样,把根扎进土里,才能生生不息,传递更多希望。”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学生如桃李成林,这让姜志勇颇感欣慰。
山风掠过,摩挲着姜志勇教案本的扉页,“这就是我的孩子”七个字在夕阳下格外醒目,如同他39年如一日的坚守,成为山乡教育最温暖的注脚。(文/简思勇 徐雯 实习生徐俊楠 全媒体记者王晓明)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
-
产教融合加速技能人才培养
图为学生正在组装电器。近年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持续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结构,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定向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制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所学与岗位所需高度契合。学生在学校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实习中积累实践经验
-
签证随时吊销,经费说砍就砍,亚洲学生还要考虑赴美留学吗?
来源:环球时报 新加坡亚洲新闻电视台网站4月10日文章,原题:新加坡和亚洲学生是否应重新考虑赴美留学计划?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3月底对记者表示,他已经撤销了约300人的签证,其中包括部分学生签证。随后又有消息称,加利福尼亚州的多所大学和哈佛大学都出现了学生签证被撤销的情况。尽管事态正在迅速发展,但美国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程双雷:外乡“00后”,有担当的知心人
3月20日,在永昌县城关镇昌宁苑社区,24岁的程双雷正与社区的网格员一起入户走访。程双雷是天津市选派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他用560多个日夜的坚守,将青春与梦想扎根在永昌县城关镇。2023年,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的程双雷站在人生岔路口茫然四顾:“学的专业知识不知该往哪使劲,想离家近又怕被束缚。”
-
多肉织梦 昆明这个庄园里开出“文旅花”
四月芳菲,春和景明。夜幕垂落时,位于宜良的张宜庄园变为“童话剧场”,多肉植物的静默与舞蹈的动感,灯光的柔美与篝火的炽烈,在此刻融为一体。食客在花海中大快朵颐,千人在夜幕和灯火中纵情打跳……点绿成金,这里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农文旅融合新样本。从负债千万到“繁花似锦”清晨,位于宜良县南羊街道的张宜庄园3号
-
黎平法院:法槌敲响成长课 模拟法庭护“未”来
近日,贵州省黎平县第六中学50多名学生,走进黎平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活动。10名中学生在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的指导下,化身为审判长、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等角色,完整演绎了一起寻衅滋事罪案件庭审,积极备战黎平县第二届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40余名学生现场观摩,“沉